中山“向新”进行时:研究院里走出了光电新企业

早上8时,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(下称“留创园”)突然热闹起来,响起了窸窸窣窣的脚步声。

一间不到4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,一台3米高的机器正在嘶吼。董所涛在电脑前,全神贯注敲击键盘,一串串清脆的声音回荡着。

急促的声音背后,中山“追光”的脚步,也越来越快。

去年7月,董所涛从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(下称“长理工中山研究院”)博士毕业,留院工作。现在,他既是教师、科研人员,也是企业管理者。

从2021年9月首批招生至今,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已成功培养硕、博士毕业生115名。不少“董博士”选择留在了中山,为建设“湾区光谷”按下加速键。

640 (1).jpg

去年7月,董所涛从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博士毕业,留院工作。图为董所涛在实验室工作。

“把精度控制在半个纳米之内”

走进留创园孵化楼C区,沿着走廊拐个弯,董所涛在精密光学薄膜实验室门口停下脚步。落地玻璃的另一侧,一台真空镀膜机振动不息。

小到手机元件,大到航天器材,光学镀膜正成为许多设备生产的必需工艺。为了满足不同器件对光反射、透过的差异要求,光学薄膜厚度监控的关键技术突破,刻不容缓。

“保障监控精度的同时,还要提升系统的稳定性,这是产品化、规模化应用必须解决的问题。”董所涛说。

攻读博士期间,他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了高精度监控的技术创新;留院工作后,他的任务是把这种关键技术转化成产业用得上的设备。

如果时间回到6年前,这个长春小伙根本想不到自己会在中山扎根。

2018年,董所涛从英国硕士毕业,考入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专业攻读博士。2021年3月,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正式落户中山火炬高新区。

“要让博士课题与业界搭建联系,中山就是首选。”雄厚的光电产业基础引起了他的注意。业内人都知道,这里有一批光电光学龙头企业。

在中山三年,董所涛不断取得突破。

他所研发的光学薄膜厚度监控系统顺利投入市场。安装这套系统的镀膜机能够对光学薄膜厚度进行稳定监测和控制,“把精度控制在半个纳米,实现了国内领先。”

现在,董所涛又盯上了不同的波段。“小于400纳米、大于2500纳米波段的光学薄膜厚度监控领域仍有空白,在算法上急需优化。”围绕这个方向,他打算继续深耕下去。

6402.jpg

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精密光学薄膜实验室。

“客户主动上门谈成果转化”


“我们的研发成果几乎不需要费力推广,企业都会主动找上门来。”

一边说着,董所涛走进二楼的一间办公室。每天,他要腾出一些时间,在这里处理孵化企业的行政工作。

科研创新迸射的火花,如何铸造出市场需要的工艺产品?

2023年4月,广东长理精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地。这是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去年新增孵化7家科技型企业中的一家。建院三年,研究院9个科研团队孵化企业总数已达15家。

董所涛成为公司的副总经理兼研发总监,总经理则由实验室副主任王奔担任。

来到中山前,王奔曾在上海一家高性能光学制造公司就职。但就像聚集在这里的其他同伴一样,他相信,中山是开展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的一片沃土。

“从广东首家光学加工厂,到一大批头部上市企业,我们在‘家门口’就能找到潜在合作客户。”王奔说。

他们的独到眼光迅速得到了回报。

董所涛的光学薄膜厚度监控系统一经面世,就获得了国内镀膜机厂商的青睐。“有了我们的技术加持,厂家生产的镀膜机价格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再提升三分之一,收益大大增加。”董所涛说。

成立三年来,长理工中山研究院陆续突破多项成果产业化瓶颈。依托孵化企业,这些高新技术正从实验室“飞入”产业一线。

董所涛浪漫地说,浩瀚宇宙里,被万千光束穿过的一块卫星电池板器件,可能就诞生在这里。

6403.jpg

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精密光学薄膜实验室。

“是实验室也是教学车间”

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的实验室,总是一派热闹。

下午2点,董所涛和4名硕士生一起围坐,这就是一场小型研讨会。讨论个人项目进度、协助前沿技术实验、参与孵化企业产品研发测试……实验室,成了学生们的“梦工厂”。

“这是实验室也是教学车间,学生在这能把产学研都吃透。”董所涛说。从技术研发到转化应用,不同环节碰撞出的火花,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到何为产学研联合培养。

“你的项目进度怎么样了?企业导师提了哪些建议?”研讨会上,董所涛问起来。

最近,他的学生因为项目样件的结构制作遇到困难,向实习单位香山微波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导师寻求帮助。一位结构工程师精准地提供了生产制作的思路——他在这一领域已经积攒了30多年的工作经验。

为了增进学生对产业前沿和应用的了解,长理工中山研究院与32家企业及科研机构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,聘请了92名企(事)业导师。“在企业导师带领下解决市场难题,人才培养才能更接地气。”董所涛说。

“产学研结合是长春理工大学骨子里刻下的基因。”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科研副院长王世峰表示,借助中山市和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资源,以工程项目为依托,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正在实践实训中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。

按照计划,今年9月,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新校区即将落成,这也是中山市首个高精尖领域硕博联合教育培养基地。

董所涛对此充满期待。“我的成长就是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的例证。”看着身边越来越多同学决定扎根中山,他更加相信自己的选择和判断。

晚上10时,留创园里盏盏灯火逐渐熄灭,董所涛急匆匆地赶回家去。他的妻子刚刚怀孕不久。尽管中山已经为高科技人才在住房、就医、子女教育等各方面提供了政策保障,他还是打算尽快就把户口落在这里。

“眼瞅着就是真正的中山人了,在这里工作和生活,我就更加安心了。”董所涛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