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区街道:请走街串巷的外卖小哥“搭把手”,打通基层治理“毛细血管”

当站在马路边,举起印有“请戴好头盔”字样的泡沫板时,22岁的外卖小哥冉国林心里感触颇深——“我这么平凡普通,也能为社区治理出一份力。”冉国林说,他十几岁就出来工作,没想到有一天能为社区基层治理作贡献。

为让外卖小哥、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,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,今年以来,东区街道深入开展“暖蜂工程”,在辖区打造了36个“蜂享驿站”。这个驿站不仅让“小哥”们有了遮风挡雨的“家”,也间接让他们成为了基层治理的“好帮手”,打通了基层治理的“毛细血管”。

“小哥”们有了遮风挡雨的“家”

今年以来,东区街道通过“暖蜂工程”在辖区打造了36个“蜂享驿站”,利和商圈是其中一个。“这里就是我们遮风挡雨的‘家’,非常有归属感。”经过了大半天配送外卖的忙碌,冉国林终于可在利和商圈的“蜂享驿站”休息片刻。醒目的招牌、明亮的色彩、温馨的空间……在这里,冉国林不仅可以歇歇脚,还可以喝水、热饭、充电、上网。

快递员汪先生说,他每天早上7点多就出门了,直到晚上六七点钟才下班,中途派件派累了,想找个歇脚、充电的地方都难。外卖员刘先生也遇到过不少麻烦,他每天骑电动自行车跑将近100公里,因为车的电池老旧,一天需要更换三四次电池,没有电了也只能让同事带电池更换,非常麻烦。现在他们不仅可以在驿站休息,必要时还可趁着休息的空档充电救急。

对于外卖小哥而言,送餐的时效性非常重要,每次接单他们都是争分夺秒,餐车随停随放也是常事。冉国林说,商圈外围车位都停满了,为了取餐方便,有时他们只能把车停在街边线外。

面对这一情况,今年年初,东区街道召开了利和商圈片区外卖骑手座谈会,商讨解决方案。最终通过多方联动,在“蜂享驿站”附近打造了60个专属“蜂享车位”。

夏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专职副主任郑毅忠表示,辖区的利和商圈,餐饮服务业活跃、人流密集,5公里半径内聚集了200多名外卖骑手,现在既解决了他们停车送取外卖的难题,又引导了他们规范停车、文明停车。

冉国林感叹:“现在有个专属停车位,别提多方便了!”

新就业群体成了基层治理“好帮手”

“蜂享驿站”方便了快递小哥、外卖小哥,“小哥”们也在尽着自己的力量反哺社会。东区街道党建办莫斯雅介绍,今年,东区街道通过“党建+服务+治理”模式,让新业态党支部亮旗帜、党员亮身份、车辆亮标识、服务亮承诺,还组建“新就业人员志愿服务队”,招募新就业人员志愿者参与网格治理,协助开展疫情防控、宣传引导、隐患排查、商圈秩序文明治理等工作,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。

当多数人休闲过节的时候,快递员周小洪仍坚守在岗位上,从成千上万件包裹里挑选出属于自己片区的包裹,按照派送路线整理装车派送。工作之余,周小洪还充分发挥走街串巷、流动性大的优势,看到路段坏了、井盖破了,都会第一时间上报给社区。碰上路边电动车乱停乱放,他也会将其摆放到指定位置。在大规模核酸检测需要志愿者支援时,周小洪总是第一时间主动报名,用实际行动为社区基层治理贡献力量。

快递小哥袁天诺发挥工作优势,通过微信群、“邻聚里文明积分银行”小程序“随手拍”等渠道,及时将周边安全隐患及可行性建议传递给社区。在配送外卖过程中,他也会顺手把疫情宣传单张挂在外卖上,扩大疫情防控知识宣传面,或者在区域轮动核酸检测期间,在餐车上挂上喇叭,提醒大家积极参与核酸检测。

“这些新就业群体,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‘探头’和新生力量。”莫斯雅说,新就业群体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,充分了发挥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的职业优势,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宣传、文明城市创建、交通秩序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,成为基层网格治理的生力军,为党建引领基层网格化治理添砖加瓦。